开学第一课 启航新征程——文昌市第一小学2023年秋季“开学第一课”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3-08-31  打印本页
每一次的开学都是新的起点

每一次的开学都意味着成长

让我们怀揣着爱、期待与努力

上好“开学第一课”

在新学期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01

树立新学期学习目标

康德曾经说过:“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新学期新气象,新学期新目标,新学期新计划,制定一个新的学习目标,让自己整个学期的学习更加有方向。

一、清晰目标,具化目标

以往很多同学会制定一些不太具体的目标,例如:“今年我要多读书”“今年我成绩要更好”“今年我要交到一名新的好朋友”。这类目标往往很少有人完成,因其更像一种愿景,因此在这一基础上,学会清晰化、具体化,我们可将其转变为增添了时间限制、具体行为、具体数额的目标,例如:“今年我要读完10本书”“截止年底我的成绩排名要上升5名”。

二、细化目标 短期转变

仅仅拥有了具体清晰的长期目标,也可能会搁置目标,相较于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更加容易实现,在这一基础上,我们要学会细化目标,将长期目标转化为短期目标,例如:“今年我要读完10本书”转变成“每周读完一本书”,“截止年底我的测验成绩排名要上升5名”转变成“每次测验都要提升自己”。

三、数量减少 步子迈小

我们在细化长期目标时,也要注意数量与难度。

控制数量,增强目标行动力

一旦目标数量过多,实现的动力就会被削弱,如若一天待办事项有20件以上,大家在实现目标时也会感到疲惫不堪。

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目标

每个人的学习情况都各不相同,同学们要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明确自己学习的特点,查漏补缺,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由简到繁,量变逐渐达成质变

从短期到长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因此不宜将步子迈得太大,为了实现目标的可持续性,在设置每周、每日任务时,我们要量力而为,适应后可以逐步加量,提升目标难度,突破自己。

02

新学期安全教育
交通安全

在出行的任何时候,交通安全一直是重中之重,孩子生长发育阶段都是活泼好动的,在路上奔跑、嬉闹,是孩子释放天性的结果,但是交通隐患也随之而来!

一、远离车辆盲区

1.车辆盲区大致可以分为车内“固定”视线盲区和车外“移动”视线盲区,车内“固定”视线盲区包括车头盲区、A柱遮挡形成的盲区、车尾盲区等。

2.当在盲区内蹲下停留、玩耍时,司机在驾驶室内无法看到,很容易发生碰撞事故。

3.同学们要警惕盲区带来的伤害,不在停驶的车辆周围玩耍,要和车辆保持安全距离。

二、学会正确过马路

1.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时靠路右边行走,不和机动车抢道。

2.过马路时,严格按信号灯指示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或从相对安全的过街设施(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通过。

3.行走时集中注意力,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或追车、扒车,远离“鬼探头”伤害。

4.不翻越、不倚靠护栏或隔离墩,不在机动车内逗留。

5.不随意进入高速路、高架道路或行车隧道。

6.不在车前跑,不在车后逗留,不在车边站,不在停车场嬉戏打闹,远离汽车盲区的致命伤害。

三、未满年龄不能骑车上路

许多孩子假期中会和小伙伴相约玩耍,有些孩子则趁着家长不注意,偷骑家里的电动车或者摩托车出去。而出于刺激、攀比的心理,孩子骑行时常常速度快、超员载人、炫技、不遵守通行规则,很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请同学们牢记:未满12周岁的孩子禁止骑自行车,未满16周岁的孩子禁止骑电动自行车!禁止未满十八岁且未取得摩托车驾驶证的学生驾驶摩托车。

四、乘车系安全带、用安全座椅

1.安全带=生命带。法律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人、乘坐人应当按规定使用安全带。

2.不坐超载、超员、无载客许可证的车辆。

3.乘车时,前排后排都要全程系好安全带。

12周岁以下儿童建议坐儿童安全座椅。

4.乘坐轿车出行时,大人勿抱着孩子坐车。建议未成年人坐后排座位,不坐副驾驶位。

5.乘车时,不把头、手、胳膊、脚等伸出窗外,不向车窗外乱扔垃圾。

6.乘车时,不在车上吃东西,尤其是高速行车时。

7.乘车时,勿干扰驾驶员。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重于泰山,想要自己健康成长,就需要了解科学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铸好安全防线。

一、不要不吃早餐

有些同学喜欢睡懒觉,周末在家不愿意早起,有的时候会把早餐和中餐合成一顿一起吃,这样的饮食习惯是错误的。同学们要制定好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吃一顿营养的早餐,激发一天的活力、

二、不要过多食用冷饮

有些同学在夏天喜欢吃冰淇淋等生冷食物,这实际上对自身的生长发育极其不利,还容易腹泻和伤害牙齿。同学们要请家长监督自己,限制好冷饮的摄入量,不能多吃。

三、不要贪吃甜品

很多同学对甜品情有独钟,如果不加以限制,摄入过量很容易造成肥胖、龋齿。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棒冰、太妃糖、碳酸汽水等少吃。

四、不要吃“垃圾食品”

很多零食对孩子的身体是无益的,如薯片、蛋糕、碳酸汽水、油炸饼等。可以让家长在冰箱中放些水果、新鲜蔬菜、酸奶等供自己解馋,但也不能代替正餐。

五、不要吃得过咸

儿童每天摄入3克盐已经足够,千万不可补盐过多。因为摄入过量的盐,会增加心脏负担。咸肉、罐装肉制品、各种薯片、薯条等食品,含盐非常高,尽量避免食用。

六、不要只吃水果餐

水果营养丰富,但是也不能作为孩子的正餐。人体的多种营养需求,不是单靠吃水果就能够满足的。而且长期大量摄入水果糖分,还会养出“小胖墩”。

预防校园欺凌

近年来,学生欺凌事件时常发生。欺凌,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巨大的,严重阻碍其健康成长。对于被欺凌者而言,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带来难以治愈的心理、精神创伤,影响其日常生活。那么,如何防范学生欺凌?孩子们该如何正确保护自己?下面,一起来了解“防范学生欺凌”相关知识!

一、遇到下列情况你可能遭受了欺凌

1.打:受到殴打、被别人用肢体暴力恶意攻击

2.骂:被恶意取笑、嘲弄、侮辱、讥讽、贬低

3.毁:被故意损坏书本、衣服等个人物品或财物

4.传:在网上被恶意传播谣言、诋毁、人身攻击

5.吓:被恐吓、威胁、逼迫,被故意无视、被联合起来排挤

二、如何预防欺凌

预防“校园欺凌”,应做到“三不”,即:

1.不做受害者

2.不做欺凌者

3.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避免成为欺凌者的目标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拒绝成为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拒绝成为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三、遭受欺凌时,应如何应对

1.机智选择应对方式

如果与对方能力相当,要明确冷静告诉对方停止欺凌行为。一味忍让或者紧张不安,只会助长欺凌者嚣张气焰。如果对方人多,实力悬殊,要看准时机,迅速离开;跑不掉时可以拖延时间再求助,生命安全第一。

2.及时求助校园

欺凌具有反复性、长期性的特点,不及时处理很有可能导致更持久、更严重的欺凌。因此,第一次被欺凌后一定要及时向老师、家长求助,不管遭遇了怎样的恐吓,不要自己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

3.不要责备自己

被欺凌不是你的过错。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信心,多交一些好朋友。

预防溺水

暑假是青少年儿童,溺水事故高发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为了预防溺水状况发生,请同学们认真学习以下防溺水安全常识。

一、牢记防溺水措施

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两会

1.发生险情时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

2.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

二、万一溺水如何自救

1.不要慌张,发现周围有人时立即呼救。

2.放松全身,让身体漂浮在水面上,将头部浮出水面,用脚踢水,防止体力丧失,等待救援。

3.身体下沉时,可将手掌向下压。

4.如果在水中突然抽筋,又无法靠岸时,立即求救。如周围无人,可深呼吸一口气潜入水中,伸直脚抽筋的那条腿,用手将脚趾向上扳,以解除抽筋。

三、哪些地方容易发生溺水

一般发生溺水的地点通常在:游泳池、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每年夏天都有游泳溺水身亡事故发生。在溺水者当中,有的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有的是一些会游泳、水性好的人,

切勿以为自己会游泳,在水中就很安全。

四、野外水域为什么危险

1.野外水域的未知因素多,游泳者往往对所在水域情况并不了解,有些水域看似平静,但水下经常会有漩涡、暗流,容易发生意外。

2.野外人员稀少,一旦出现体力不支等意外情况,很难在第一时间被施救。

3.野外水质污染也比较多,游泳难免会喝水,对身体难免有害处,有过敏体质的人也不适宜到这样的水域游泳。

03

卫生习惯养成

一、如何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四勤”

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勤理发。

手经常拿这摸那,很容易被弄脏。如果用脏手抠鼻子、揉眼睛、摸嘴巴,就会把病菌带进体内,引起疾病。所以一定要勤洗手。皮肤是维护身体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勤洗澡,能及时清除毛发中、皮肤表面、毛孔中的灰尘、细菌,防止生疮、长癣、长疥子。指甲里容易藏有灰尘、病菌、病毒、寄生虫,应当勤剪指甲

“两不”

不要共用卫生洁具(如杯子),不要乱扔垃圾。

注意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不好,容易传播疾病。要勤打扫卫生,保持生活环境清洁。注意读写卫生眼离书本一尺远,身离桌子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注意用眼卫生

不要在强光下看书,不要在行走的车上看书,不要躺着看书,不用脏手揉眼睛。

注意饮食卫生

不吃没有卫生保障的食品,不吃没有清洗干净的食物,不喝生水。早晚刷牙,饭前洗手,食后漱口。

坚持锻炼

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充沛的精力。

二、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

2.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3.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时,空气中尘埃含量高,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要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4.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5.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

6.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人群集中的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04

文明礼仪

一、尊长礼仪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更不能以不礼貌言词代称,要用准确的称呼,如爸爸、奶奶、老师、叔叔等。不给他人取绰号、说花名。向父母、长辈问候致意,要按时间、场合、节庆不同,采用不同的问候。

2.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3.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4.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5.过生日:祝长辈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6.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

7.当爸爸、妈妈外出时说: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

8.当爸爸、妈妈外出归来时说: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二、尊师礼仪

1.见老师主动问好,分别时说“再见”。

2.进办公室要喊“报告”,听到“请进”后方可进入。

3.问老师要用“请问”,老师答后要道谢,说“再见”后再离开。

4.不随便翻阅老师办公室的东西。

5.不私自打开教师电脑。

6.指出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

7.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接受师长的教育。

8.对老师说实话、真话,不欺骗老师。

9.珍惜老师的劳动成果,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服从老师管理,不顶撞老师。

三、同学礼仪

1.同学间要互相问候“你早”、“你好”,可点头、招手。

2.与同学说话态度诚恳、谦虚,语调要平和,听同学说话要专心,不轻易打断别人的话。

3.同学间的交往应使用礼貌用语。问同学问题,问前要用谦语“请问”、“对不起”、“打扰你一下”、“向你请教个问题”等,问后要道谢;同学回答不上来,说“不要紧,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耽搁了你的时间,谢谢”等。

4.尊重同学,不给同学取绰号,或叫同学的绰号,不说使别人感到伤心羞愧的话。

5.同学之间互助互爱,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6.尊重和照顾女同学,不欺侮女同学。

7.向同学借东西,要先征得同学的同意。对同学的东西要特别爱护,且按时归还。

8.不在同学面前说长论短、搬弄是非。

9.不斤斤计较,对同学的过失或冒犯要宽宏大量。

10.讲究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尽力办到。

四、课堂礼仪

1.上课铃声响起,立即有秩序地进教室,坐姿端正,精神饱满,静等老师来上课,不做小动作,不交头接耳;进出专用教室要提前整队,排队要静齐快,行进中做到轻声靠右走,保持队列整齐。

2.上、下课时,起立向教师致敬问好,要站立正直,声音响亮、整齐。

3.当上课铃声结束后迟到者,应在教室门口停下脚步,首先喊“报告”(如教室门关着应先轻轻敲门),经老师同意后才可进入;进教室时脚步要轻捷;入座时,尽量不要发出较大的响声,并应立即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坐正静听上课。

4.积极举手回答老师提问。发言时,站直身体,态度落落大方,声音清晰响亮。

5.上课期间不吃零食,不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未经老师允许不得随意离开教室。

6.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在违反纪律时,要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不得顶撞老师。

7.下课铃响,待老师宣布下课并离开教室后,方可离开教室。

8.在专用教室上课,须听从指挥,爱护仪器设备,保持室内清洁,不得在桌、椅、墙上等地方乱涂乱划。

五、集会礼仪

1.举行升旗仪式时,立正站立,行注目礼,认真听国旗下讲话。唱国歌时要严肃,声音要洪亮。

2.集会时,准时进入会场,列队快、静、齐,并在指定位置坐好。聚精会神,保持肃静,不议论,不走动,不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报告或演出结束时,鼓掌致谢;精彩之处适度鼓掌,不喝倒彩,不吹口哨,不大声喧哗。

3.集会时,中途不得擅自离场,如有特殊情况须取得老师的同意才能离开。

4.学生上台发言要向主席台领导和场内同学鞠躬行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发言结束后道谢。

5.集会结束后,等领导、嘉宾等离场后,排好队伍有秩序地退场。

6.观看比赛、演出等时,有秩序地进场和退场,精彩处要热烈鼓掌,不喝倒彩,不向场内投掷物品,离场时主动清理自己使用过的物品,不乱扔垃圾。

六、行走礼仪

1.走路要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肩臂自然摆动,步速适中,忌讳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2.上下楼、过楼道靠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3.遇到熟人要打招呼,互致问候,不能视而不见;需要交谈,应靠路边或到角落谈话,不能站在道路当中或人多拥挤的地方。

4.行人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让路,主动给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5.向别人打听道路,先用礼貌语言打招呼,如“对不起,打扰您一下”、“请问”等,年轻人问路应选适当称呼,如“老爷爷”、“阿姨”、“叔叔”等,然后再问路;听完回答之后,一定要说:“谢谢您!”如果被陌生人问路,则应认真、仔细回答,自己不清楚,应说:“很抱歉,我不知道,请再问问别人。”

七、穿着礼仪

1.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

2.着装整齐,朴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裤衩在校园行走和进入教室。

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

6.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手链、手镯等饰物。

7.不涂脂抹粉,不画眉,不纹眉,不纹身,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8.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不留长发。


05


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又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在环境中健康生活,保持并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作出贡献。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但目前尚无统一测量标准。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小学生达到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1.狭隘: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2.嫉妒: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3.敏感: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失败感。

5.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

6.叛逆: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三、小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四、家长可以怎么做?

1.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好地学习父母的优点,感受到稳定和安全的家庭氛围,提高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父母之间和谐的关系也对孩子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尤其是未来的亲密关系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孩子未来生活的幸福指数。

2.倾听孩子说话,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里话的地方,家长常跟孩子聊天,把说话的机会多留给孩子,让孩子敞开心扉,尽情表达自己,不做过多评判。特别是父亲要跟孩子进行有益的思想交流,不能因为忙碌而缺席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说话时,家长倾听时是最美好、最温馨的。

3.宽容与约束都重要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破坏亲子关系。孩子的快乐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宽容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并不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4.鼓励夸奖有方法青少年的自尊心,往往都很强,如果父母只因为孩子获得好成绩而夸奖孩子,会让孩子觉得取得好成绩才是好孩子,而好成绩往往不是完全可以由孩子的努力来控制的,所以孩子会更容易不安。如果父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夸奖他做事情的过程,往往会让孩子更有动力继续去努力做事。

5.亲近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里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亲近大自然。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为他人服务的行为与爱心,体验不同的学校角色、家庭角色、社会角色,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完善人格。

五、学生自己可以怎么做?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这样能够更好地培养兴趣爱好,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进行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学习一些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1)学会放松。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

(2)与人谈心。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同学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师等。

(3)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可以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3.善于求助,寻找支持寻求帮助是每个人所应具有的积极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