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传心声 高山流水遇知音——文昌市第一小学开展语文组集体教研活动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4-01-03  打印本页

寒风瑟瑟,时光清浅,撷一束光阴,抚过心间,唯有教研的芳华,沉香流年。

为深入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把新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备教学评一体化,提升教师专业成长,我校六年级语文组以《伯牙鼓琴》一课为例展开研讨交流,活动分为集体备课、教师授课、课后研讨三个环节。

集体备课展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堂精彩的课也需要千锤百炼、集思广益、博取众长,才能绽放光芒。

2023年12月19日上午,在陈汝娇主任的主持下,文昌市第一小学六年级语文老师进行集体备课展示,完成教学设计初稿,进行一周的磨课,修订教学设计,最终定稿教案。

台上六年级语文老师们进行集体备课展示,台下的语文老师们在认真地观摩聆听。

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每一次磨课都是艰辛的历程,但也是幸福的历程。磨课活动让教师经历了不置可否的迷茫;经历了坚苦的思索;经历了进退两难的纠结;经历了同伴互助的感动;更经历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本次教研课进行多次磨课,每一次磨课后,六年级语文组所有老师集中到一起共同探讨,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交流分享,绽放群体智慧的光芒。 

精彩课例展示

12月26日上午,由六年级梁凤月老师为大家呈现了一节古风古韵的语文课——文言文《伯牙鼓琴》。

一曲《高山流水》道尽高山雄伟之险峻,流水轻柔之淡泊。高山邂逅流水,一见如故,生死之交,千年情谊尽现《伯牙鼓琴》。让我们跟着梁凤月老师聆听唯美的语文课,感受语言的魅力,音乐的魅力!

所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因知音难觅,伯牙子期才分外惺惺相惜,这篇佳作才会历久弥新。在梁老师的讲解下,学生也对这篇佳作有了独特的领悟与了解。

一上课,梁凤月老师通过播放“余音袅袅,不绝于耳”的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让学生初步感受伯牙想要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志向。

课堂中,梁凤月老师抑扬顿挫的指导朗读使学生再次了解全文的断句、读音等基本知识,学习的同时也领悟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如拂面春风让学生和全体同仁沉浸其中。梁老师出示“巍巍高山、潺潺流水”的画面让学生做到“眼中有画面,心中更要有画面”。

最后同桌之间讲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目标明确呈现,使学生对整堂课要掌握的内容了然于胸。

梁凤月老师亲切朴实,课堂内容循序渐进,知识点渗透到位,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朗读训练层层递进。

课后研讨交流

课后,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在陈汝娇主任的带领下展开了教研评课活动。

评课前,梁凤月老师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教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向听课老师们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老师们积极参与评课,聚焦新课标理念的课堂落实情况,在场老师纷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虽然角度不一,但都见解独到,老师们在评课议课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其所长,研有所得,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六年级语文老师点评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梁老师的真情演绎,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伯牙优美的琴声,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知遇而喜,更看到了伯牙因子期的离去而喟然长叹,悲切伤感的神情,也深深感受到知音难求的那种渴望、失落的心境……

梁老师的课堂,之所以给人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是因为梁老师对文本的挖掘,领悟得深入、透彻是密不可分的,是她巧设情境,精心构建工程的结果。

本堂课,最大的特色是老师设计了多种方式的朗读。突出了文言文的学习,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这一特点。而且她设计诵读这个环节是有梯度的,层层提高朗读要求。有范读、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方式,每次诵读都有目标,都有要求。最终达到准确,流利,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这一效果。

在交流伯牙与钟子期的相识相知,梁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汇报资料袋的内容,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做以汇报。学生从中理解了知音和“高山流水”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筛选、鉴别资料的能力。

建议:用音乐渲染、营造氛围。在“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时,可以配乐朗诵,让学生感受伯牙在钟子期死后的悲痛欲绝,更深刻地理解知音情。

五年级语文老师点评

一篇短小深奥的文言文,经梁老师的执教,让孩子们仿佛穿越到 2000 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他们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时而欢歌,时而悲叹,确实是一堂饱满的课堂。我认为这堂课有三个亮点。

一、读中悟,悟中读。

这节课梁老师依据学生实际和文本特点,以读为本,不仅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读”得有层次,有梯度: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纠正重点字的读音,读好难读句子,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韵味;再读课文一—引导学生思考抓住伯牙心情变化,引出全文脉络,抓住一喜一悲的心情读;三读课文——了解伯牙心情为何变化;四读课文——抛出问题:怎样的高山、怎样的流水?老师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渲染,引导学生感悟琴声的魅力,让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领悟阅读乐趣,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结尾不断的引读,再一次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语言的魅力。

二、落实语文要素,感悟核心素养。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这个单元要求我们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语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这节课中,梁老师抓住“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情景重点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展延中进行想象,这琴声还能表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其次,梁老师抓住文本重要语句“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并解释志的含义,感受“琴仙”伯牙的志向。

三、重视对学生情感熏陶和审美体验。

梁老师采用不断地提问方式,引导学生这样高远的志向,只有钟子期明白,使学生充分感受伯牙的内心。接着抛出知音到底是什么?知音乃是知志。最后再借用资料袋,让学生更好理解“知音”,也带给学生审美体验。

李琼仙教导点评

听了梁老师的《伯牙鼓琴》一课,我们如同长饮一杯纯香的美酒,细品一盏幽香的茶。这篇短短的几十个字的文言文,在梁老师的倾心讲述下,得到了极为精妙的阐述。梁老师从“读”入手,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借助朗读品味文言文语言文字的凝练美,感悟伯牙子期知音情深,体会中国“知音”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千古流传情至肺腑的故事已经深深地刻在我们的心上。

韩东升副校长指出,在教育教育方法上,应由学生通过学习实践,独立的去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对于语文学科,在本质上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使他们有所感有所悟,心智、情感、思想道德素质在正确的轨道上有一个较全面的发展。

徐敏校长对六年级组真实性的教研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对老师教学的方向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建议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小组讨论为学生学习交流的抓手,以任务单为抓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陈汝娇主持总结

智慧的火花在教研交流的过程中产生,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重新认识,无论是对课标的进一步学习,还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入探讨,相信我校全体语文老师们在此评课交流的过程中都受益匪浅。

虽然本次教研活动已结束,但我们的教研脚步永不停驻。我们相信,在追寻理想课堂中,我们能欣赏更加美丽的教育风景,享受更有意义的教育幸福。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