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名师课例 促自我成长——文昌市第一小学开展五年级组优秀课例学习交流研讨活动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4-03-25  打印本页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校开展了五年级优秀课例学习的教学研讨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名师亮点,促进教师自我成长,本次活动由五年级组长林芸主持,全体数学教师参与,共同感受优质课堂魅力。

聆听名师,领悟心得

本次的课例选自于2023年7月在成都市举办的“大观念引领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吴正宪老师针对“数与运算”主题教学所上的一节优秀示范课《分数的意义》。吴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一线教师很多启发和思考,她的整节课堂对学生循循善诱,极度耐心,哪怕学生很难理解,也会采用多种教育智慧来打开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

总结收获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每一次学习的过程都是在收获中提升的过程。课例观看结束后,大家谈了观看感受,对过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进行了交流研讨,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黄兹虎老师

1.吴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的意义是在此基础上再次研究分数。这节课吴老师不用一张幻灯片,不用现代化手段,只用粉笔黑板来教学,通过师生问答,生生问答,以聊天式的教学,学生上黑板来板演出色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之前吴老师让同学们分享分数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样子,通过写分数,画分数,讲分数的故事,让学生复习分数,通过多种形式的复习锻炼了学生发散性思维,同时学生的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3.注重新旧知识的碰撞,在对比中加强学生对单位1的感受和理解。

4.吴老师的这一堂课,立意很高,方法很创新,学生们在和谐、欢快的氛围中学到了新知识,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5.有一点不同的见解在于本节课设计的练习较少,是否未达到巩固新知的效果。

邢建国老师

1.吴老师充分了解学情,在整个复习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种表征理解分数,在此过程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数学知识在谈话过程中逐渐被学生们领会。

2.吴老师采用实物教学,举真实例子,让同学们在和谐交流中习得新知,利用认知冲突,让学生从根本中明白了分数单位,在教学中学生还能联想到分数的加减、乘法,为后续的学习做下了铺垫,真正做到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3.练习贴近生活情境。通过生活中的两根普通的绳子,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去判断,更能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黄苗老师

1.吴老师评价语丰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多样化的评价,充分体现了课标思想,那在我们的课堂中要多运用激励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吴老师的课堂给足了学生耐心。每当讲到问题的关键点,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时,吴老师都会告诉学生不要着急,然后去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3.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有些学生没被提问到,吴老师也会鼓励她们起来回答问题。

林婧怡老师

1.吴老师在认识“什么是分数”环节通过谈话表明本节课是要对分数概念再认识,通过学生讲、写、画来阐明自己心目中的分数,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老师把话语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对分数的认识。

3.注重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练习及在全课的总结当中都有体现。

4.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可以向吴老师学习,多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

云惠敏老师

1.吴老师时刻关注学生,不断用语言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吴老师的提问接近学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当中,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了学生。

3.对单位“1”的提出很巧妙,利用红白粉笔放到粉笔盒里,让学生比较大“1”和小“1”的区别,利用新旧知识的碰撞得到什么是单位“1”,在对比中对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

4.吴老师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探索,适时引导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林芸老师

1.吴老师的课看似不经意,其实正是这种“不经意”将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也将分数的意义通过多种表征,深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明确分数不仅仅能够表示一个数量,它还可以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课堂活动有趣,寓意深刻,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学生在吴老师的引导下表达从不清晰到清晰,明白了粉笔故事中的分数关系故事。

3.吴老师通过举例整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引导学生明确“数是对多少个单位的表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还将数运算的一致性进行了必要的渗透。

4.吴老师从数与运算的一致性的角度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上的精彩无比,吴老师将知识点很好的通过活动整合在了一起,虽然没有课件,但却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对于分数的意义理解的更加深刻。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有联系的,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进行沟通使学生在不经意间获得并加深理解。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不能一味地进行灌输、讲解,要在充分消化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思维障碍,扎扎实实展开教学,要想方设法把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侯秀玲老师

吴老师这一节课,没有依赖华丽的PPT,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她用她的格局和魅力带着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迁移、引导、激励、碰撞、生成,她和孩子们演绎了一个个精彩瞬间。

1.以学为基,顺学而导吴老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去获取新经验。通过画分数、写分数、说分数故事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起点,使全体学生逐渐深入地认识什么是分数。将“以学生为基础,顺应学生的发展进行引导”贯穿始终。

2.回归学习和知识的本质,关注“整体性”与“一致性”。吴老师用精湛的教学技巧和恰到好处的因势利导,便有了“5+3=1”的故事,白粉笔是一盒的3/8,红粉笔是一盒的5/8,合起来就是“1”,这不就是后面分数加减法应用题中,我们一直想让学生感受到的吗!甚至学生有说了分数乘法的计算理解,八分之一乘3,不就是3个八分之一。精彩演绎出小学数学核心知识教学所追求的“整体性”与“一致性”。

3.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一节课下来,板书基本是学生完成,老师仅仅是画了一个线段图,老师的介入只是带着孩子们聊天。在聊天中感悟、推理、辨析,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她注重生成过程,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其他年级组的老师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研讨氛围浓厚,让整个教研活动更加增效。

詹道瑾老师对于本节课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本节课作为第一节课来学习,课堂中所涉及的知识点是否量太大,作为一节新授课学生能否消化这么多知识”?

潘玉娇老师也阐述了自己观看本节课的收获:吴老师的引导语言非常到位,其评价语丰富,平时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与吴老师有很大的差距。

韩红霞老师指出她最大的收获是在本节课中她看到了“老师是课堂上的引导者”这句话的落实,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但也说出了她的一个疑问:“如果作为一节完整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习题的设计是否应该涉及到基础题,提升题和扩展题”?

韩东升副校长也针对本次的案例学习说出了自己的所获所得。

1.吴老师的本节课教学目标真正做到落实。对比以往我们老师对这节课的教学,老师们未能真正的落实教学目标,学生理解或认识不够充分。但吴老师在这节课引导学生对意义的认识上,正视学生的学习难点,慢慢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真正落实了教学目标,并在分数单位的认识上设计巧妙。

2.重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数学的核心在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吴老师放手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关注学生的错误,并利用学生的错误进行课堂生成。学生的错误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分界点,充分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解决学生思维困惑,让学生思维得到有效发展。

3.建议:把粉笔放到粉笔当中的这个课堂活动换成把粉笔捆成一捆会不会更能让学生理解。

携一抹朝阳,看天际云卷云舒;守一颗初心,探数学知识芬芳。教学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就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增强自身能力。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意识,使学生学会思考,做学习的主人!

图文:郑春恋

审核:侯秀玲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