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好!
随着气温上升和蚊媒密度增高,东南亚国家逐渐进入登革热高发季节,请大家近期注意防蚊灭蚊,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和皮疹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
登革热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38°C以上,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后眼窝和关节疼痛,皮肤出现红疹。严重者可出现登革出血热,甚至出现休克或死亡。登革热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人被携带登革热病毒的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而引起传播,这些“花斑蚊”最喜欢躲在:水生植物、各类闲置容器、花盆托盘、废弃帆布和塑料布、水沟和水渠、废旧轮胎中。因此,请大家要做好以下防控措施:
一、防蚊灭蚊,安装纱门、纱窗和蚊帐,避免蚊虫叮咬,可使用国家认证的卫生杀虫剂烟熏或喷洒灭蚊。
二、清除室内外积水,翻盆倒罐,清理房前屋后的盆罐、闲置容器和花盆底托等小积水,清除蚊虫孳生场所。
三、水养植物每3天至少换水一次,并将植物的根部及容器内壁清洗干净,或改用沙子养植,或在容器内使用灭蚊蝴缓释剂控制蚊子孳生。
四、家里有人员出现发热、皮疹和全身酸痛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
请大家仔细阅读上述内容以及下面的预防登革热宣传知识。
文昌市第一小学
2024年4月18日
一、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是全球传播最广泛的蚊媒传染病之一,目前还没有可以预防该疾病的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
二、登革热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
登革热是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疾病,登革病毒主要的宿主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就是平常见到的“花蚊子”。
白纹伊蚊与人们的活动时间一致,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叮咬的高峰时段。白纹伊蚊的幼虫喜好洁净的水,社区内的树洞、石穴、积水轮胎,废弃的碗、盒,存接水的瓶瓶罐罐,丛生植物的叶腋等,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温床。
图示 白纹伊蚊幼虫的生活环境
三、登革热有哪些症状?
发热:登革热的首发症状多为突然高热,可伴畏寒,24h内体温可达40℃。通常持续3~7天可降至正常。部分患者发热3-5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但在1天后再度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为双峰或马鞍热。
三红: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三痛: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眼眶后疼痛。
皮疹:分布在四肢躯干、头面部,为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出血倾向: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牙龈出血、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大多显著减少,血小板减少。
其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四、如何预防登革热?
1.清除生活环境中蚊虫孳生地
“翻盆倒罐”:清除家中或工作环境中闲置的无用积水,以及废弃缸、罐、坛、易拉罐、矿泉水瓶、方便面盒、纸杯、塑料薄膜等积水容器,暂时闲置不用的花瓶、花盆、水桶、水缸等容器应当逐一翻转倒放。
图示 易积水容器
有用的积水要经常换洗。花盆托盘、泡菜坛沿水、水培植物、盛水容器等小型积水3-5天换洗一次。
储水缸、蓄水池、饮用水容器或功能性容器积水建议严密加盖,或每3~5天换水1次。阴阳沟、下水道系统应定期维护,使之畅通,不能积水,否则就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地。
下水道口的积水可投放灭蚊幼剂灭蚊。单位院落周边的树林、灌木丛、卫生死角、停车坪容易有积水被忽略,应及时检查并清除积水,避免蚊虫孳生。
2.预防被蚊虫叮咬
家庭环境中推荐房间安装纱门、纱窗,晚上睡觉使用蚊帐,或使用蚊香、电热蚊香片(液)驱蚊,防止蚊虫叮咬、或者使用杀虫剂灭蚊。
户外环境中伊蚊的活动高峰在日出前后(约8:00~10:00)和日落前后(约16:00~18:00),户外活动尽量着浅色长袖长裤,暴露的皮肤可涂抹蚊虫驱避剂进行防蚊,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长时间逗留。
3.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平时注意个人卫生,要做到勤洗手,饮食均衡,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只有保持健康强壮的身体才可以有效对抗登革热。
妥善处理方法如下
面对登革热等疾病的来袭,我们要齐心协力,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和家长的自我防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让我们一起行动,共同守护自己与家人的健康。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