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通知及安全提示
致家长的一封信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我们即将迎来2024年的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来临之际,文昌市第一小学向您及您的家人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同时,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精神,文昌市第一小学现将2024年中秋节放假安排告知如下:
2024年9月 中秋放假安排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休 | 16 休 | 17 中秋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2024年中秋节于9月15日(星期日)至17日(星期二)放假,共3天,9月14日(星期六)正常上课,上星期一的课。
台风“摩羯”带来的阴霾还未散去,为了您和孩子的假期安全,请家长朋友们认真履行孩子的监护责任,共同携手在“摩羯”席卷过的土地上为孩子们竖起一道道坚实的安全城墙。
安全提示
受台风“摩羯”影响,部分地区的交通信号灯、护栏等交通设施尚未恢复,家长朋友务必叮嘱孩子注意交通安全,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1.假期外出时,请教育孩子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
2.教育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自觉遵守乘车规则,待车停稳后,有序上下车,在车上时,要坐稳扶好,了解车上的紧急装置及逃生出口的位置。
3.家长开车时不看手机、不酒驾、不疲劳驾驶,牢固树立交通安全意识,践行“一盔一带”,守护生命安全。
4.严禁未满12周岁的学生骑自行车上路;严禁未满16周岁的学生驾驶电动自行车上路。
预防溺水
台风过后,部分河流或池塘水位高涨,为了防患于未然,要时刻教育孩子记住“六不准”和“四知道”:
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陪伴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四知道
家长要时刻把握孩子动向,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严禁孩子私自到水库、溪河、池塘、蓄水池等水域游泳、洗澡或游玩,不在水边戏水、划船、钓鱼等,家长要吸取教训,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孩子自救互救能力,严防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子女的安全。
疾病预防
台风过后,也是各类传染疾病高发期,为了孩子的健康,假期期间请家长朋友们做到:
1.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畅通,尽量不带孩子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2.勤洗手,教育孩子饭前便后洗手,不用脏手揉眼睛,吃东西,避免病从口入。
3.请家长及时清理房屋周边的积水,如阳台花盆、水缸等,避免蚊虫孳生,从源头切断病媒生物传播疾病的可能性。
饮食健康
中国有一句老话说“病从口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的饮食安全卫生常识,稍不注意就会传染疾病,危害健康。
购买食品需注意
1.到正规商店里购买、不要到街头巷尾的“三无”食品。
2.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尽量选择信誉度较好的品牌。
3.仔细查看产品标签。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等。
饮食卫生习惯
1.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一些饮料含有防腐剂、色素等,经常饮用不利于少年儿童的健康。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病的传播。
3.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要洗干净后再吃,以免造成残留农药中毒。
4.尽量少吃或不吃剩饭菜,如果吃剩饭菜,一定要彻底加热,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
5.不吃无卫生保障的生食食品,如生鱼片、生荸荠。
6.不吃无卫生保障的街头食品。
消防安全
台风“摩羯”过后,部分地区特别是乡镇地区的电线杆、输电塔损坏严重,请告诫孩子远离外界电力设施,避免触电事故发生。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总电源。
2.不用手或导电物(如铁丝、钉子)去接触、探试电源插座内部。
3.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去直接救人。
4.不随意拆卸、安装电源线路、插座、插头等。
5.在外面玩耍时,不要攀爬电线杆,不要在变压器和电力设施旁逗留!
6.在外面玩耍时见到脱落的电线时千万要躲远!
心理健康
1.家长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
2.遇到孩子情绪不佳时,要及时、耐心地教其排解疏散。
3.遇到问题时,要培养孩子自己解决的能力,同时教会孩子向他人寻求帮助。
4.教孩子学会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劳逸结合。
5.切实加强对孩子的管教,特别要做好孩子监管看护和教育工作。
家长朋友可以鼓励孩子通过查阅资料、咨询长辈等方式完成对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知识点的探究学习;或者家长朋友可以给孩子讲述中秋节相关的知识,激发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知识简介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几经演化流转,注入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最终,“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现今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于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由来
中秋节是由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汇合而成的,它起源于先秦,最后定型于唐朝。夕月即古代天子秋分祭祀月亮。夕月、秋社,可视为中秋节的渊源。
汉晋初成
由于中秋的月亮特别皎洁晶莹,从汉代开始,由祭月、礼月逐步形成赏月之风。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中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据记载,在汉代时,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的活动,晋时亦有出现中秋赏月之举的文字记载。
唐代,中秋节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中秋赏月风俗在唐代的长安一带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并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
北宋时期,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这个时期,中秋节已成为世俗的隆重节日,登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时中秋节有了重视家人团圆的趋向。
明清演化
自明朝起,中秋节的习俗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唐宋时期那种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而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清代,中秋成为与春节、清明、端午并重的四大节之一。
现代发展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政府的引导下,中秋节借力文旅融合发展,逐渐又兴盛起来。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