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平台助力成长 双师课堂精彩纷呈——文昌市第一小学开展数学组六年级教研活动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4-10-21  打印本页

在教育信息化的浪潮中,中小学智慧平台成为我们探索知识的得力助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优质教育资源的大门。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的精彩研究课,感受智慧平台带来的独特魅力。

精心筹备  磨课研讨

为了呈现一堂精彩纷呈的研究课,侯秀玲副主任精心备课。六年级团队展开了深入的磨课环节。教师们齐聚一堂,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针对如何利用中小学智慧平台的资源更好地导入课程、突破重难点,大家各抒己见,反复研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经过了精心雕琢,每一个教学活动都进行了预演和优化。

精彩课堂展示

课程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教师巧妙利用中小学智慧平台上的生动视频,展示了学生熟悉的“神五”升空杨利伟向人们展示国旗的场景。这些直观的画面瞬间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知识讲解,深入浅出

借助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对“比的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从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到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值的计算,每一个知识点都清晰明了。

互动探究,思维碰撞

在智慧平台的支持下,课堂互动环节精彩纷呈。学生们分组讨论平台上提供的探究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穿梭于各个小组之间,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小组汇报时,同学们思维碰撞,不断完善对“比”的理解,充分展现了合作学习的力量。

练习巩固,扎实基础

平台上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学生们能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让教师能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扎实掌握“比”的相关知识。

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课堂接近尾声,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利用平台上的拓展资源,让学生了解“比”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数学文化,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索数学世界的兴趣。

课后交流研讨

侯秀玲副主任:

《比的意义》本节课我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课堂,采用主讲+名师双师课堂模式,备课时依据名师资源备课,依据课标和教学重难点,将名师资源进行切片化处理,充分挖掘资源的应用价值,借力突破重难点。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核心。教学中应以一系列的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基于对新课标解读、教材内容分析,结合本班学情,我把“比的意义”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即“什么是比,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突出“比”概念的本质。

我利用平台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用除法表示同类量的倍数关系和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引出也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抽象、建模等过程,有了具体的材料支撑,帮助学生建立比的表征,从而感悟比的意义,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及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回顾本节课,有得也有失,本节课存在的不足:1.对教材的挖掘还不够,体现在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不深刻。2.对比与除法、分数的三者的联系及区别不够透彻,特别是三者的区别。3.在迁移应用时,没有体现比的现实价值。

符永碧组长:

1.这节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多,比的概念,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直观形象,并且利用中小学智慧平台教学,比传统的教学出现例题、读题解决问题效果要好得多。

2.老师的课堂组织能力以及课堂问题的引导都比较好,比较到位,老师提问简洁有效。

3.学习单的使用能及时针对性的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板书条理清楚,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建议:比的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可以利用学习单完成。引导与讲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时间少一点。

符春艳老师: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侯老师在本节课中,紧紧围绕“比的意义”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清晰地设定了学习任务: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明确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学会求比值。

2.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寓教于乐。侯老师充分考虑到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如直观演示、启发式讲解、小组讨论等,使得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失秩序。她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两面国旗的长和宽比”、男生和女生人数比”、“路程与时间的速度比”,让学生感受到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层次分明,循序渐进。侯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精准到位,她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比的意义。

4.注重文化育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新课开始老师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为载体,引出同类量的比,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适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结尾利用数学文化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了比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使学生树立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落实了立德树立的育人目标。

5.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促进全面发展。侯老师在本节课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她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口头表达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素养。

符春雁老师:        

侯老师利用“双师课堂”带领学生经历“比的发现及认识”的过程,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同类量比的旧知衔接点是倍数关系,老师引导学生加强“比”和“倍数”之间的联系,真正为学生的思维找到支撑点。不同类量的出现打破了学生“单位不相同不能比较”的思维原点,两个单位不同的数相比较后得到新的量,再次疏通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意义。

林芸老师:

1.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教学时,应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情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已有的“长方形长和宽之间的关系”描述的基础上,引出同类量的比,结合“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认识不同类量的比。在理解了比的现实背景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让学生感悟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贯通新旧知识,进一步深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比的前项、后项、比值与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商以及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值形成对应关系等,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答,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也能加深对除法与分数概念的理解,促进比与除法、分数的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陈金秋老师:    

比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具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神五”升空杨利伟向人们展示的国旗入手场景入手,以这样的情景把本课的一些数据呈现,再在其后的教学中逐一地提取使用,这样既有效地把整节课串成了一个整体,也使学生在数据的比较中真正感受到了国家的强盛,潜移默化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整节课通过让学生用式子表示国旗中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引出同类量比,写出路程和时间的比引出不同类量比,让学生理解比,总结出比的意义,最后比较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自我探索比的意义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迁移。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侯老师借助智慧中小学创设“双师”课堂,巧妙借助名师视频,衔接自然,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推广。

黄兹虎副教导主任、冯春丽老师分别对比的意义教学与比的知识的易错点也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林婧怡老师对如何有效地利用中小学智慧平台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韩东升副校长对本次教研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议:

1.比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建议教学节奏放慢一点。

2.引导发现比、除法与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时,建议通过引导学生直观去观察板书。这会让学生更容易发现与理解。

3.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是未来教育的大势所趋,虽然利用信息技术上课会遇到网络不给力等问题。但我还是希望各位教师自主摸索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中小学智慧平台等信息技术。

最后,徐敏校长对本次教研提出以下要求和建议:

1.尽力为学生提供锻炼的平台,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建议课前三分钟留给学生。

2.以学生学习为主,努力构建学本课堂。

3.注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通过课后研讨交流,我们对“比的意义”、如何采用主讲+名师双师课堂模式,如何更有效地利用中小学智慧平台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这不仅为授课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改进建议,也为所有参与研讨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启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能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让每一堂数学课都充满智慧与乐趣。

活动小结

这堂利用中小学智慧平台的《比的意义》研究课,不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更培养了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中小学智慧平台,犹如一座知识的宝库,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携手共进,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相信在智慧教育的引领下,我们的数学课堂将更加精彩,学生们的学习之旅将充满无限可能!

图文:陈柏

审核:侯秀玲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