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展风采 且教且研促成长——文昌市第一小学五年级组数学教研活动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4-11-05  打印本页

在数字化时代的大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变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工具,正逐步成为广大师生的得力助手。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提高智慧课堂的应用水平,实现让教育充满智慧,让学生充满活力,文昌市第一小学于2024年10月23日如期开展了五年级数学组教研活动。

一、初识平台,开启智慧之旅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操作,吸引了无数教师的目光。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深知这个平台对我们备课和教学的重要性。从最初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到如今涵盖全学科的“精品课”,平台的每一次升级都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教学灵感和资源。

二、平台资源,助力备课高效

在备《植树问题》这一节课时,我们五年级组数学教师充分利用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首先,我们观看了平台上多位名师的示范课,了解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应用。这些示范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教学思路,还让我们对这一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接着,我们利用平台上的精品课资源,系统学习了与植树问题相关的优质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涵盖了本节课内容的详细讲解,还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拓展资源。我们从中挑选了适合我们班级学生的内容,为课堂增添了更多生动有趣的元素。

三、耐心磨课,集思广益

在教育的征程中,每一次磨课都是对知识传递的精雕细琢。让我们开启这次磨课之旅,让教学之花绽放得更加绚烂。

四、创新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上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利用平台上的多媒体资源,设计了一系列互动环节。

例如,在新课讲授时,我们通过展示平台上收集的道路的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一旁”是什么意思。

在小组汇报时,每当学生上讲台汇报后,林老师利用智慧中小学中的课堂评价功能当场对学生进行点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当中。

五、课后评价,交流研讨

教研活动是在“教”的实践与“研”的思考中探索出一条条实而有效的教研之路。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整体的研讨、分享。在课堂活动结束后,听课教师认真梳理笔记,进行集中评课。

林婧怡老师自我反思

在本次《植树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们当小小设计师设计植树方案,成功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在讲解知识点时,利用画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间隔、棵数等关键概念以及不同类型的植树情况,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相对直观。

不足之处: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还不够充足,以后教学要注意优化教学环节的衔接,精心设计练习,多给学生自主空间。

王芳怡老师进行点评

首先,林婧怡老师在“植树问题”的数学课上,展现了其教学的创新性和互动性。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结合,如共享单车、排队等,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老师通过请学生起立和利用手指数间隔的方式,直观地引入了“间隔”的概念,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形象地理解间隔与数量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新授环节,林老师利用“摩羯”台风的例子,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让学生限时画方案并分享,老师鼓励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总结不同的植树方案,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植树问题的关键。

最后,观摩林婧怡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林老师的教学方法让我认识到,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数学概念,还培养了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邢建国老师进行点评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紧扣植树问题这一核心,从理解间隔概念到探索不同情境下的植树规律,目标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通过清晰的讲解和丰富的实例,让学生明确了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教学建议:在个别小组讨论中,可以进一步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维障碍,以便更好地指导。练习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增加一些拓展性题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王文副校长进行点评

本节课教学目标清晰,聚焦植树问题核心,引导学生理解间隔数和树的数量关系,有效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内容丰富且有条理,多种植树情形讲解细致,结合生活案例,使知识生动化,利于学生理解。教学方法灵活,启发式激发学生思维,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多媒体辅助直观展示,助力学生掌握植树问题。

教学建议:可加强对小组讨论的深度指导,丰富练习形式,拓展学习内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

冯春丽老师进行点评

林老师从熟悉的校园植树场景引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自然地引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于植树问题中的间隔、棵数等关键概念,以及两端植树、一端植树、两端不植等不同情况,通过画图、举例等方式讲解得清楚明白。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建议:在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可更精准些,避免个别小组讨论时间过长或过短。

符永碧数学组长进行点评

这节课亮点颇多。林老师以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导入植树问题,迅速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讲解中,善于运用直观教具和图形,清晰展示了间隔与树的数量关系,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从概念讲解到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分析,再到练习巩固,逻辑严谨。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学建议:部分学生对两端都不栽的情况理解稍难,教师可多给些时间强化。练习环节的形式可以更多样,比如增加一些开放性的植树问题,提升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侯秀玲副主任进行点评

林老师这一整节课非常流畅,运用主题式探究模式开展教学,从生活入手讲授新课,非常恰当提出关键问题,比如:什么在影响棵数?加1减1的那棵树在哪里?

教学建议:多出示生活中植树问题的例子,让学生快速判断属于什么方式的植树问题。要学会制造冲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深刻地掌握知识。

韩东升副校长提出教学建议

备课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三种方案一起讲内容偏多,可以先讲两端都种树这一种情况,详细剖析,让学生理解间隔数和棵数关系。下节课再引入一端种一端不种和两端都不种,通过和之前所学对比来加深理解。

六、反思与收获

通过本次备课和教学经历,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教师感受到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对教学的巨大帮助,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工具,还激发了我们的教学创新灵感。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运用平台资源时,要注重筛选和整合,确保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的浓厚的兴趣和积极参与度,也让我们五年级数学组教师更加坚定了利用智慧平台助力教学的决心。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会继续探索和实践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供图/供稿:云惠敏

审核:侯秀玲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