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美,在于希望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升;研之美,在于思考与升华。为了促进英语学科教师自身的学习和教学素养的提升,提高英语教学水平,促进我校英语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3月19日下午,云影老师和四(5)班的孩子们给我们带来一堂精彩的研究课。授课内容是外研版四年级下册Module3 Unit1 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
备课 磨课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上课教师精心准备,同年级组老师共同深挖教材,巧妙设计,只为我们呈现一节精彩的研究课。
课堂展示
云老师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robot"为主线,在看、听、说的活动中获取信息,用can和will梳理文中机器人现在和将来的能力。话题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兴趣出发,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探讨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交流研讨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堂展示后,进入了评课环节。老师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虽然角度不一,但都能见解独到,大家在评课过程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学其所长,研有所得,营造了浓厚的教研氛围。
云影老师进行教学反思
一、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是life in the future,该主题属于“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的范畴,涉及“科学技术改变生活”以及“学习与生活的自我管理”。本单元内容围绕Plan这一主题展开,涉及两个语篇,包括一组日常对话和一个配图人物故事。共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是Robot in the future;第二课时是My Plans。此次授课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外研版小学英语三起点四年级下册Module 3 Uuit1的内容,题目为“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课文内容是用Daming和Sam讨论机器人现在的以及将来的一些功能,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在四年级上册第四五模块已经学习过了,重点是用“will”谈论将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本单元主要以学生非常感兴趣的“Robots in the future”为话题,以“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为核心句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能够从自身兴趣出发,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探讨机器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在图片、音视频等的帮助下,理解识读单词词组:robot, will, everything,one day,homework, won’t等,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2.学生能够在Robots in the future的主题语境下,听懂并熟练运用“It can walk.”“Robots will do everything”等句型谈论机器人在将来能做的一些事情,能在图片及例句的提示下进行语言交际,乐于介绍自己的理想机器人。(语言技能)
3.学生能够在图片、音视频等直观媒体的帮助下正确理解文本内容,熟练模仿跟读课文,尝试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借助板书尝试复述。(语言技能)
4.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理想机器人,互相探讨有哪些是可能的功能,又有哪些是不可能的功能。(思维品质)
5.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到科技能够对我们未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不能代替人类,所以我们要尊重科学,热爱学习。(文化意识)
四、课堂实施与不足
1.在今天的课堂上,我采用了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并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展现出了较强的探索能力,但也有一些学生遇到了困难。反思后,我意识到虽然探究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仍需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框架。未来,我将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方法论上的支持,帮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
2.在看、听、说的活动中,大部分学生能获取信息,用can和wil梳理文中机器人现在与将来的能力;也能通过跟读、挖空读等方式熟练朗读课文,但是缺少了角色扮演、讨论合作等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活动。
3.在创新迁移方面,小组合作设计未来的机器人,也不能完全展示出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本课核心语句的运用功能无法得到培养。
符彩虹老师
云老师目标设定清晰,紧扣课程标准,让学生理解"will"表示将来时的用法。掌握机器人相关词汇和描述机器人未来功能的句型,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从词汇句型学习到对话练习,小组讨论也激烈,教师教态亲切自然,不同角度教学指令明确,多媒体操作熟练,对学生表现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并且评价方式多样。
郭蔓老师
本节课云老师从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范畴去挖掘文本的主题,强调了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强调机器人不能为我们人类做的某些事情,比如不能替代我们写作业等。老师注重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并设计了很多激发孩子们思维的问题。在老师深入浅出的引导下,从文本理解、朗读到新知运用,新旧知识的结合,层层递进。热身环节,老师创设课前一分钟,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机器人的强大,逐步引出主题。新课学习部分都设有启发式的提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知识的掌握。在教授新词环节,云老师注重语音纠音,强调词的组成和词义,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单词,注重知识的拓展。整节课课堂体态,语言评价以其简便易行,效果显著,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值得学习与借鉴。
建议: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在体验中与实践中去习得语言,多做实践性活动,在学生理解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多去操作、运用和表达。
陈岸老师
这节课教学环节紧凑,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老师设计的课件很精美。教学过程中,云老师通过播放不同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借助各种机器人能做不同的事适时导入新课,这样衔接很紧凑,值得借鉴。老师接着引导学生对课题产生质疑,自然而然地直奔主题并学习。老师能够贯彻新的课堂教学理念: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画,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或提出问题,创造了让学生大胆表达的机会,达到“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的效果。
石杨柳老师
云老师以“robots”为中心词,围绕“Robots can…."Robots will…."展开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活动多样,以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力。例如:在学习新词"housework"时,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思考:机器人能做哪些具体的家务?同时,在新词教学中云老师秉承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教学理念,在文中进行相关单词、词组、重点句型的教学,教学衔接自然,将所学语言在真实语境中进行听说读的运用,达到语言操练的目的。
建议:在Listen and imitate环节,用播放课文音频取代教师带读,使学生能感知和模仿原声。
陈璐副教导
一、教学过程亮点
1.问题引导激发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包括引导学生读图自主提问,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导入自然过渡后引出课题,提出论点后引发质疑,制造认知冲突,以“Will robots do everything?”为悬念,驱动文本学习,运用多模态教学手段,以“can”和“will” 为抓手,先讨论机器人的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畅想“Robots will...”,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种以问题驱动文本学习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材处理得当。在教材滞后性问题方面,采用“升级机器人”的方式,处理得较为恰当,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运用。
3.语法知识教学与实际运用结合较好,采用隐性语法教学,让学生在语境中、思维拓展中自然习得语法知识,避免了单纯的语法规则灌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法,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待改进之处
1.思维导图的运用没有达到效果最大化。
2.ppt标题与实际授课不匹配。
三、一点思考与探讨
对于教材内容为图文对话类型的听说课,应该以何种形式产出教学成果,并且要合理把控核心内容,融入互动与语言点?原来设计的“机器人设计”的写作活动与听说课的产出显然是不匹配的,核心语言点的输出应结合实际语境,通过小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此次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更新了教育观念,增强了团队意识,也为英语老师相互学习、提升自我搭建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每一次经验的分享,都让我们的教育之路更加清晰,我们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在英语教学道路上砥砺前行,用心耕耘。
供稿:符叶青
审核:陈 璐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