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兴趣,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研,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样也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关键路径。
为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教学质量,探寻课本剧教学的创新之法,文昌市第一小学在4月8日开展了名师课例观摩活动。活动当天,我校的老师们齐聚一堂,一起观看特级教师谭超执教的《怎么表演课本剧》课例。
观优秀课例
谭超,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副校长、杭州市教坛新秀、全国中小学教师“本色教育杯”课堂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得者、全国第五届“新体系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杭州市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开发区首届骨干教师。多次执教省、市、区级公开课,多篇论文在核心刊物发表或获奖。
活动中,老师们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围绕课例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收获新的启发,共同为提升口语交际教学水平而努力,助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台阶。
教师收获分享
詹文纬老师
谭超老师的《口语交际:怎么表演课本剧》是一堂极具价值的优质课。教学设计上,目标定位精准,紧扣五年级口语交际课标,旨在锻炼学生多种能力;环节设计科学,借课本剧展演视频引入,通过选课文、分角色等连贯环节,助力学生系统学习。教学过程中,素材运用丰富,借助视频、清单等激发学生兴趣;小组讨论有序,明确主持与要求,提升学生交际协作能力;引导点评及时,鼓励与指导并行,促进全体进步。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不仅掌握表演技巧,知识技能得以提升,且参与热情高涨,情感态度积极,收获满满。
黄珍老师
这堂课本剧表演课极具活力与创新。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发挥引导组织作用,借小组合作、讨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如角色分配便交由学生自主讨论决定。教学注重实践与体验,安排改编剧本、分配角色、表演课本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表演技巧,提升综合能力。像探讨表演技巧时,学生结合视频改编剧本并表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效良好。评价环节采用多元化方式,既看表演成果,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及时评价鼓励,激发学生兴趣,还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优缺点,为后续学习提供方向,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收获颇丰。
蔡丽妹老师
在教学中,老师以与学生聊天的方式引入课本剧课题,这种开放式导入贴近生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播放课本剧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特点。新知识讲授环节,老师详细介绍排演步骤,包括选课文、分角色、规划表演方式,引导学生选感兴趣的课文,依据形象、喜好选角色,并强调通过动作、语言等及简单道具编排课本剧。小组讨论实践时,学生分组并确定主持人,积极发言,氛围良好。老师充分指导,学生不仅加深对课本剧的理解,还提升了团队协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堂课效果显著,学生参与度高,热情积极,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自信心。学生们通过学习,参与改编表演,锻炼多种能力,深入理解名著。此外,规范学生语言表达也是亮点,值得学习。
吴波老师
观摩谭老师的课本剧课堂,我深感创新教学的魅力。就拿角色分配环节来说,学生们积极交流对角色的理解,协商出最合适的安排。这既锻炼了他们倾听他人意见的耐心,也提升了清晰表达自身观点的能力。这堂课全方位提升学生能力,团队协作得以磨砺,大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沟通交流能力也在提升。学生们在表演时,语言与舞台表现力进步显著,不断突破自我,变得更加自信大方。
吴小莉老师
听了谭超老师这堂课,我深受启发。教学设计极为精妙,各环节紧密相连、层层递进。这堂课有三大亮点:一是注重实践体验,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实操中提升表演与协作能力;二是师生互动频繁,谭老师以提问、示范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氛围;三是评价反馈及时,表演结束后,老师迅速肯定学生优点,也指出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整堂课成效显著,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陈丹老师
这次口语交际课,紧扣“怎么演课本剧”这一话题。课堂伊始,老师引导学生从选课文、分角色以及怎么演这三个关键方面展开讨论,并别具匠心地安排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在分组讨论环节,活动分步实施、层层深入,学生们得以充分交流,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稳步提升。讨论时,学生主持讨论并尊重共同决定,有效提升了口语交际的品质。期间,教师结合首届最佳演员的经验,巧妙渗透台词改编技巧,化解教学难点,随后让学生分组实践,真正做到以法导练、学以致用。
梁凤月组长
谭老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课本剧表演的方法,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1.情境创设生动。
老师以回顾上一届课本剧表演的精彩片段作为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对课本剧表演的兴趣,让学生对课本剧表演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2.注重口语交际能力培养。
整个课堂以口语交际为核心,学生在讨论、分享、表演等环节中不断练习口语表达,学会了如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协商,培养了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
谭超老师的《怎么表演课本剧》紧扣2022年新课标,以生为本,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我收获颇丰。
一是情境创设巧妙。课堂以播放上一届课本剧精彩片段开场,瞬间激发学生兴趣与参与热情,营造熟悉的校园活动氛围,让学生自然融入。再设定“学校第二届课本剧专场,谭老师任总导演”情境,明确任务,增强代入感,让学生畅所欲言。
二是小组合作贯穿。小组合作是核心教学方式,从选课文、分角色到改编剧本与讨论技巧都以小组进行。学生轮流主持讨论,分角色时依据人物特性协商,培养合作能力,学会倾听与尊重,激发思维火花,提升创新能力。
三是鼓励生生交流。教学中注重生生交流,为学生提供广阔空间。选课文、讨论技巧等环节,学生充分表达、倾听并思考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完善自身想法。
程婉秋副校长
谭超老师的《怎么表演课本剧》亮点突出。本节课围绕“课本剧的创作与表演”展开,突出学生主体,借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实践操作,实现“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理念,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融合多领域学习,体现跨学科理念,有效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综合素养。课堂以“学校第二届课本剧专场”为背景,播放首届精彩视频激发兴趣,借角色分配、排练展演提升学生参与度;小组分工明确,成员轮流当主持人,规范使用“我认为”“我补充”等句式,锻炼学生语言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思维碰撞与经验交流。
韩东升副校长针对本次活动,提出期望。教学需依据学生实际水平安排课时,才能扎实有效。若想在一节课内完成复杂教学任务,很可能流于形式,学生收获寥寥。这堂课虽有亮点,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出色,课堂氛围活跃、参与率高,但也存在不足,表演展示得太少。我们不必追求和示范课同样的高度,通过长期训练,从小培养,也能取得好效果。
这堂课还指明了教学方向,表演课本剧前要做好选课文、改编剧本、分角色等大量前期工作。此外,老师在组织活动前,总会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这一点值得借鉴。不管在哪堂课,组织活动前都应如此,这样活动才能不偏不乱,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徐敏校长提出:这堂口语交际课,明确重点与目标至关重要。课堂应组织学生围绕选课文、分角色、怎么演这三个关键方面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探讨如何将课文中叙述性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深度理解表演精髓。比如通过语气变化体现人物性格,运用肢体动作增强表现力,而并非单纯聚焦于最终表演呈现。
本次口语教学目标在教材后的方框里,要求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尊重共同决定,老师也要引导学生从这方面进行评价。本节课涵盖多个任务:第一阶段是情境创设;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包含三个小任务,老师切勿直接让学生讨论,应先清晰阐述要求,让学生阅读要求后再开展讨论;让学生轮流担任主持人进行讨论,讨论时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他人意见,遇到不同意见共同协商解决。通过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精准把控,以及对各项任务有条不紊地推进,能切实提升学生在口语表达、团队协作和对课本剧表演的理解与实践能力,真正达成口语交际课的教学价值,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此次口语交际课本剧教学观摩研讨,是思维碰撞的盛会,为我们照亮前行方向。活动里,谭超老师的精彩课堂与老师们的热烈研讨,让大家对教学有了全新感悟与深刻思考。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汲取到丰富养分,明确了后续教学优化方向。在今后教学中,我们会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激发学生潜能。
未来,我们还将组织更多类似的教研活动,持续深入探索口语交际课本剧教学的有效策略。我们坚信,只要全体教师齐心协力,不断钻研,定能打造更高效、更有趣的课堂,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收获知识与成长。
供稿:范平金
审核:梁凤月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