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研思共进 优化策略赋能成长——文昌市第一小学二年级数学教研活动
新闻来源:本站 时间:2025-10-17  打印本页

秋深研课意正浓,教研为教学注入“源头活水”。2025年10月11日,本学期第一次数学教研活动在博雅厅举行,全体数学教师齐聚于此现场观摩,共赴这场以课为媒、研思同行的教学之约。本次活动由詹道瑾老师聚焦人教版二上《乘加乘减》,他与二(5)班的孩子们携手打造出趣味盎然又兼具思维深度的课堂。

磨课深耕:细琢细节,只为课堂出彩

为让《乘加乘减》课堂精准贴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詹道瑾老师在正式授课前,与同年级的教师展开多轮试课与研讨,将每一个教学细节打磨至最优。

初次试课时,詹老师虽以“旋转木马”主题图导入,但学生对“人数差异”的发现不够敏锐。研讨中,同组老师提出:“可增加‘分层出示主题图’的步骤,先遮最后一架木马,让学生先算相同人数,再露出差异部分,更易引发思考。”詹老师随即调整设计;二次试课后,针对“学生列式思路表达不完整”的问题,组内又建议“提前准备‘算式思路卡’,引导学生用‘先算再算...的句式表达’”。从主题图的出示方式,到课堂提问的话术,每一处调整都凝聚着团队的智慧,为正式课堂的精彩呈现筑牢根基。

课堂绽彩:观察启思,共探数学之趣

上课铃落,博雅厅内充盈着专注的氛围,既不失课堂的规整,又满含互动的暖意。学生端坐桌前,目光紧追讲台,聚精会神等候开课。詹道瑾老师以复习切入,借图例带学生回顾“几个几与相同加数的和”,互动提问间,一只只小手踊跃举起,学生争相回应。

随后,他自然衔接“游乐园旋转木马”的趣味主题图,将旧知与鲜活新情境无缝融合,悄然引领学生步入数学探究的奇妙世界。

整堂课上,詹老师以层层递进的精准追问串联起每一个环节,从引导学生思考列式,到巡视点拨,再到鼓励上台讲解,学生始终眼神发亮、专注投入。“观察场景找信息—独立思考列算式—清晰表达讲思路”的学习链条自然流淌,不仅让乘加乘减的知识在互动中扎实落地,更让充满童趣的课堂氛围里,满是孩子们主动探索的热情。

研思共促:集智献策,聚力教学提升

课堂落幕,研讨随即展开。全体数学教师围绕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与优化方向,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凝聚教学智慧。

首先由詹道瑾老师针对《乘加乘减》一课的教学展开自我反思。他以“让学生借生活场景读懂乘加乘减的运算逻辑”这一教学目标为锚点,回溯课堂上的情境引导、学生互动与思路碰撞,细致梳理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与待打磨的环节。

教学反思:

1.算理讲解需借情境深化:原教学中,对“先算乘法”的讲解不够清晰,未充分依托主题图。

后续改进: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区分“‘几个几’的分组部分(需用乘法计算)”与“零散数量部分(需用加减计算)”,让学生自主推导“先乘后加减”的逻辑,避免机械记忆规则。

2.算式引导需补全认知:课堂仅引导学生列出乘加算式(如“3×3+2”),未涉及加乘算式(如“2+3×3”),易让学生误解运算顺序。

后续改进:补充“加乘”算式并对比,明确“无论乘法在前或后,均先算乘法”,完善学生对运算顺序的完整认知。

姚诗瑜老师点评

詹老师围绕“乘加乘减”核心知识,通过情境创设、自主探究与分层练习,达成“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目标,课堂逻辑清晰、互动性强。亮点如下:

1.情境贴合生活:以游乐园旋转木马导入,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解题方法,对比“连加”与“乘加”,助学生理解先算乘法的本质,实现“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达标检测精准:第3道练习(如9-2×3、2+5×3)强化运算顺序,让学生直观感知规则的实际逻辑。

建议:达标检测中可加强“错题资源”利用,让出错学生当“小老师”找错因,强化记忆。

许振椿老师点评

具体从教学重点、练习设计、环节安排及教学效果四方面展开:

1.詹老师设计了“复习旧知—激趣引新—学习新知—巩固练习”的完整教学流程,环节衔接具有逻辑性,符合知识学习的递进。教学目标清晰明确,能围绕目标有序推进教学;学生参与度高,能主动围绕问题思考、参与课堂;巩固练习效果显著,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达成教学基础目标。

2.善于引导学生阐述算理,强化对运算顺序的理解与应用。

叶明霞老师点评

一、教学亮点

1.导入衔接自然:以复习乘法意义为切入点,通过看图列乘法算式的方式,唤醒学生已有的乘法知识储备,为后续“乘加、乘减”新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知识过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衔接流畅。

2.情境创设高效:以游乐场主题图展开新授,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中提取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将抽象的乘加乘减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更有效激发了学习兴趣与探究积极性。

3.学生主体突出:在解决“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时,鼓励学生用连加(3+3+3+2=11)、乘加(3×3+2=11)、乘减(4×3-1=11)等多种方法解答。同时通过“为什么用3×3?”“为什么还要加2?”等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算理,既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切实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优化建议

可丰富课堂互动形式,除师生问答外,适当增加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等环节。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在分享与交流中促进思维碰撞,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助力不同层次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詹老师备课充分,教学环节严谨。通过复习引入,激活旧知。在新授环节,以熟悉的游乐园旋转木马为核心情境,贴合二年级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这种情境引问题,问题促思考的核心非常值得学习。

符丽娟老师点评

教学过程中,詹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更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算理。通过带领学生观察情境图、梳理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清晰把握乘加乘减“几个几多几”或“几个几少几”的本质含义,为后续准确计算筑牢认知基础。

罗晓亚老师点评

1.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既能以清晰的引导把控课堂节奏,又充分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巧妙平衡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2.面对课堂突发情况,教师从容应对、灵活调整,展现出扎实的教学机智与临场应变能力。

3.课堂开篇采用复习导入的方式,自然衔接新旧知识,为后续学习做好平稳铺垫。

整节课依托学生身边鲜活有趣的生活情境展开,有效点燃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与求知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完整思维能力。

符永碧老师点评

从情境引导、数形结合运用等维度给出了以下几点优化建议

1.教学引导:情境串联,自然突破重点

教学中以“木马上2个人”为具象起点,巧妙引导学生推导(2+3×3)算式,并通过组织讨论(2+3×3)与(3×3+2)的算法差异,既为后续习题讲解做好铺垫,更让学生在对比中清晰掌握“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引导逻辑连贯且贴合学生认知规律。

2.教学方法:数形结合,精准化解难点

倡导借助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直观图形关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点。

针对教学难点,提出可遵循“画图—计算—修正”的流程推进教学,同时建议结合上课学生的座位实际,让学生通过计算全班人数巩固知识,使难点突破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性,也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场景。

侯秀玲老师点评

本节课,詹老师清晰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清晰地理解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生通过练习基本掌握了计算方法,达成了知识技能层面的基础目标。教学中,教师注重算法的多样性,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解决问题,环节衔接自然,适度引导。然而,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本节课在深度和广度上尚有提升空间。教学过程的推进略显平铺直叙,对运算顺序的处理偏向于“告知规则”而非“引导发现”,未能充分利用情境图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深刻体会“为什么先算乘法”的必要性。同时,对“乘加”与“乘减”两种策略的内在联系揭示不足,未能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优化,限制了数学思维的深度发展。

黄兹虎老师点评

本课以情境教学为核心主线,巧妙将乘加乘减知识与生活实际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效果显著。结合课堂实际,提出三点优化建议:

1.在突破难点“3×3+2”“4×3-1”等核心算式时,可适当预留更多时间,让学生依托情境自主探究运算规律,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交流推导算法,深化对算理的理解。

2.课后可设计分层作业,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切的练习与提升。

3.建议适当压缩教师讲解时长,增加学生自主练习、成果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与分享中强化知识应用能力,进一步凸显课堂主体性。

韩东升副校长点评

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成果给予肯定,随后围绕课堂教学优化,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强化乘法本质教学:复习“加法转乘法”时,结合“3组、每组5个”等图例,明确“相同加数求和”的本质及“每组数量相同”的前提;讲解“3×3+2”时,先引导拆分数量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乘加与乘法的联系。

2.优化情境问题表述:将问题改为“图中坐旋转木马的一共有多少人?”明确计数范围;补充“每个旋转木马上有3人”,隐含“分组”提示,引导用乘法视角分析。

3.完善练习讲解策略:讲解前给学生2-3分钟自主梳理“组数、每组数量、多余/缺少部分”;遇到“9-2×3”,先明确其乘减属性,再回顾“先乘后减”顺序,降低出错率。

4.注重能力培养: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徐敏校长点评

詹道瑾老师此堂课给学生时间和空间,既体现鲜明教育理念,也让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具体如下:

1.教育理念体现:从“灌输”转为引导者、点燃者,信任学生自主探究;尊重个体差异,给“慢思考”深度探索时间,给多角度切入问题空间;敢于“留白”,不急于给答案、打断思路,以信任赋予学生勇气信心。

2.教学成果展现: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提有深度的问题、乐于突破标准答案探索、勇于分享想法并交流完善,更在亲历思考中实现知识内化与思维能力锻炼。

希望老师们朝此方向努力,推动一小数学教学质量进一步发展。

教研之路唯有笃行,愿以此为起点,深耕课堂沃土,让教学智慧拔节生长,让每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土壤”,携手奔赴充满活力的教育远方。

供稿:林   颖

审核:侯秀玲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