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文昌市小学骨干教师同步课堂活动,紧扣“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缩小城乡校际差距、提高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核心任务,统筹协调授课团队保障、校际协同管理等工作,以信息化课堂为载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全市教育均衡发展与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夯实基础。

课堂联动实效
秋光清浅,风携桂香。10月16日,一场跨越校际的教研之约,在新桥中心小学与新校大顶小学的同步课堂间温情启幕。
文昌市第一小学云晓秋老师以《精卫填海》为媒,将古老神话的魅力与文言文教学的智慧,化作涓涓细流,浸润着两校四年级学子的心田,让“同步课堂”成为连接优质教育资源的金桥。

课堂伊始,云老师以“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等经典神话导入,指尖轻点课件,一幅幅古朴插画缓缓展开,瞬间唤醒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当问及这些故事的出处时,她娓娓道来《山海经》“先秦奇书、地理瑰宝”的特质,寥寥数语便为课堂铺垫了厚重的文化底色,顺势揭题《精卫填海》。
字音初读时,她聚焦“曰”“堙”等难字,从字形对比“日”与“曰”的扁宽瘦高,到逐句正音“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再到划分节奏“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示范诵读时声调抑扬顿挫,让学生在听、仿、读中,逐步触摸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读懂故事环节,云老师巧妙引导学生运用“看注释、联插图、品上下文”的方法,将文言词句逐一拆解。课件上清晰呈现的注释、生动的精卫填海插画,与她精准的点拨相得益彰——“‘溺而不返’是女娃化鸟的起因,‘常衔木石’是精卫填海的执着”。


她让学生以同桌互讲、指名复述的形式,将简短的文言文转化为鲜活的故事,当孩子们用稚嫩却清晰的语言,讲出“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溺亡东海,化为精卫鸟日夜填海”时,课堂里满是思维碰撞的轻响。


最动人的莫过于对精卫形象的品读。云老师以“东海辽阔,木石微小,精卫为何坚持?”设疑,引导学生想象“狂风巨浪中,精卫如何衔石?他人不解时,精卫如何回应?”。
孩子们的回答天马行空却真挚动人,而云老师则顺势提炼出“坚韧”“执着”的精神内核,再引读课文时,学生的声调里多了几分敬意,课堂氛围也从最初的好奇,升华为对神话人物的共情。整堂课,两校学生通过同步设备积极互动,举手抢答、齐声诵读的画面隔空呼应,笑声与掌声交织成最动听的教研乐章。



聚力赋能均衡
一次送教,两地同心;一节好课,四季留香。云晓秋老师以《精卫填海》为纽带,不仅展现了骨干教师的教学风采,更让“同步课堂”的意义超越了课堂本身。
课堂落幕,余韵悠长。此次活动既是对“同步课堂”的深度践行,也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助推。未来,这样的同步教研将持续聚力,以骨干教师为纽带,以信息化为支撑,让优质教育的种子播撒在文昌每一片校园沃土,为教育均衡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审核:李琼仙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创技术 琼ICP备19003989号-1 文昌市第一小学